危险的丛林_科普知识_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科普知识>

危险的丛林

    发布时间:2024-04-09 16:00:00

近年来,人们外出赏花、踏青、露营等活动逐渐增多,因此遭遇蜱虫叮咬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为此,急诊科吴慧锋副主任医师提醒,踏青出游,要谨防蜱虫叮咬。

一、患者就诊经过

患者女性,56岁,因背部瘙痒1周来诊,查体:T36.5℃,P8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精神可。双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鸣音。心率8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肠鸣音正常。右侧肩背部可见直径约3cm的片状皮肤发红,发红皮肤中心可见绿豆大小的黑色虫子吸附。四肢活动正常。

既往史:无特殊既往史。否认糖尿病、肝病肾病病史。否认外伤史,1周前曾到林区游玩。

处理:酒精浸泡后可见虫子活动,在局麻下行蜱虫剔除术,给予抗炎治疗。  

经验:这例患者刚开始认为是被蚊子叮咬,没有早期处理,感觉瘙痒严重后到医院就诊,结合查体发现及病史,诊断蜱虫叮咬明确。蜱虫没有取出前,蜱虫引起的过敏

20(1).png

二、什么是蜱虫?

蜱又称“壁虱”、“草爬子”等,隶属于蛛形纲、蜱目,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节肢动物。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硬蜱多在白天活动,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软蜱多在夜间活动,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h。

三、哪些地方蜱虫比较多?

蜱虫的栖息环境多样,主要活动在草场植被、低矮灌木丛、杂木林等环境;除绿地青草外,春季的枯草、枯叶下也可能隐藏着越冬的蜱虫;春季是蜱虫叮咬人的高发季节,北方地区一般 3-6 月份为活动高峰,南方地区蜱的活动季节更为广泛。

四、被蜱虫叮咬后,有什么危险?

蜱虫是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其携带的病原体可超过上百种。被蜱叮咬后,一些人仅会出现皮肤红肿、发痒,但也有无症状者。值得警惕的是,蜱能传播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Q热、巴贝斯虫病、莱姆病、野兔热等多种传染病。

五、为什么有些蜱虫在人身上几天还不会被发现?

蜱虫的头部有一个叫口下板的器官,这个器官的作用就是输送吸食的血液到口和咽部。因为这个口下板上面有许多倒齿,所以蜱虫在人或动物身上叮咬时,这些倒齿就勾住了人或动物的皮肤;而且蜱虫的口器还会分泌类似黏合蛋白的物质,起到麻痹和加固作用,使人不易察觉蜱虫的存在。

六、蜱虫叮咬伤的急救处理?

错误做法:被蜱虫叮咬后,不要通过拍打、生拉硬拽或烟头烫等方式“硬拔”。因为被蜱虫叮咬后如果“硬拔”,容易让蜱虫的口器和头部残留在体内,导致病原体感染;如果“硬拔”时不慎捏破蜱虫,接触到蜱虫体液的部位也可能感染病毒。

正确做法:

1、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2、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3、如果不能去除蜱,不要强行取出,应立即前往医院,尽快取出蜱,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和蜱瘫痪,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同时注意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

七、如何防范蜱虫的袭击呢?

一是穿浅色长衣长裤、戴上帽子、喷洒驱虫剂,而且,游玩后一定要全身检查,看看有没有不速之客在身上作怪。

二是平时外出活动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每天的活动结束后,还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蜱后立即清除。检查蜱虫和迅速除去吸附的蜱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预防感染的方法!

三是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