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案例分享>

新突破!西北首例——西安交大一附院胸外科团队成功实施保留自主呼吸的机器人辅助气管肿瘤切除术

来源: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     发布时间:2024-04-22 10:11:00

4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院胸外科张广健教授团队成功完成了西北首例保留自主呼吸的“无管”机器人气管肿瘤切除术。团队巧妙结合了先进的“无管”技术与机器人手术系统,成功为患者实施了复杂的气管肿瘤切除术。这种手术方法不仅维护了患者的自主呼吸功能,还显著减少了手术带来的创伤,为气管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案例回顾


患者小涛(化名),男性,现年55岁,罹患咳嗽、咳痰伴气短症状已历时五年。此次入院后胸部CT提示气管中段存在肿物,肿物CT值约为-100.2HU,大小则为13.8mm x 17.9mm x 12.1mm。医生考虑患者病情发生进展,如果肿瘤继续生长,可能堵塞气管,引起严重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经过胸外科与呼吸内科等多学科的MDT深入讨论后,决定行保留自主呼吸“无管”机器人气管肿瘤切除、气管重建术。

3.png


术前深思细研讨

由于患者肿瘤位于气管中段,常规的手术治疗方法需开胸切除并进行吻合,这一过程不仅手术创伤大,患者还必须忍受气管插管的痛苦,同时也增加了手术风险。

如果利用机器人在胸腔内操作灵活性的优势,采用保留患者自主呼吸的麻醉方式,即不插管的麻醉方法,就可以完美解决这一问题。保留自主呼吸“无管”机器人气管肿瘤切除、气管重建术,在术中需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同时避免对气管造成损伤,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无管”技术是在术中无需气管插管,医生通过机器人手术系统的精确操作,可以在不影响患者自主呼吸的前提下精准切除肿瘤。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已经完成多例保留自住和呼吸不插管肺部手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术中妙手运刀巧

经过周密的术前检查,医疗团队精心制定了手术与麻醉方案。基于之前积累的丰富肺移植和气管外科经验,团队成功为患者实施了保留自主呼吸的“无管”机器人气管肿瘤切除及气管重建手术。术中,确保镇痛效果完善、镇静程度适中,同时保持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团队充分利用达芬奇机器人操作精准、灵活的特点,完整切除了气管肿瘤,且术中冰冻病理切缘结果为阴性。随后,团队对两侧气管断端进行了细致的修剪,并在达芬奇机器人的辅助下成功完成了气管袖式端端吻合重建术。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始终保持稳定,术后恢复也十分顺利。

4.png

近年来,胸外科广泛开展了保留自主呼吸的不插管胸部手术。与传统气管插管胸外科手术相比,这种新方法更为微创,患者的痛苦显著减轻,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充分展示了一附院胸外科始终践行的“以患者为中心”和“舒适化诊疗”的加速康复理念,为更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科室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是西北地区外科学、肿瘤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首批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国家癌症中心肺癌和食管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ERAS培训基地及示范病房、中国肺移植联盟成员单位及西北肺移植中心、中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手汗症诊疗基地”,是陕西省胸外科临床重点专科、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加速康复重点研究室、陕西省工匠人才和肺结节精准治疗创新工作室、胃食管反流疾病诊疗中心、医院胸部肿瘤精准诊治临床研究中心。目前,科室设有4个病区,普通病床145张,重症监护病床20张。年门诊患者4万余人次,完成微创手术3000余台。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科室在医疗技术、科学研究、教学培训和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全面的快速发展。在2022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胸外科学)排名中,科室位列全国第11位。

科室聚焦于以外科手术为主的胸部肿瘤综合治疗,具备较强的解决本学科疑难、复杂、危重病症能力,同时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内外多中心临床试验。发展中凝练形成(肺移植外科、气管肺外科、食管外科、创伤与胸壁疾病专业、纵隔与交感神经疾病专业、胸部疾病介入治疗专业)六个亚专业方向,专科特色鲜明,团队建设完善,诊治范围基本涵盖了胸外科所有病种和术式。

科室是西北地区胸外学科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有4名博士生导师、3名合作博士生导师和11名硕士生导师。承担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本科、研究生、留学生等各个层次胸外学科教学任务,目前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百余人;规培医师以及进修生数500余人,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胸外科医师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中心。科室多次获得医院教学先进单元。多人先后荣获国家级优秀规培教员、优秀教师称号。近5年,15人次获交大“腾飞杯”创新创业大赛奖项。

近五年,科室成员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基金项目,总经费500余万。主持面上及青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省级、市级重点40余项。科室人员获全国医院管理精品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技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西安交通大学新医疗新技术一等奖2项。科室人员近五年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了39分以上;作为主要参与人参编国际、国内专家共识,以及领域内专业论著10余部;此外,以第一完成人获批5项发明专利和60多项实用专利。

图片1.png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