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案例分享>

脑血管病快报(第1期)Y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MCA未破裂动脉瘤一例

来源: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     发布时间:2024-01-31 16:48:00

摘要: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宋锦宁、徐高峰脑血管病团队一例采用Y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MCA未破裂动脉瘤


病史:

患者男性,58岁,3月前因“言语不利”症状于当地医院内科治疗“脑梗死”,期间行头颅CT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因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破裂风险较高,患者积极要求治疗来院。


诊断报告

术前完善头颅CT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M2段分叉处瘤样突起,瘤颈直径约4.4mm、高度约3.7mm。


202401251703042513.png

202401251703045037.png

202401251703049494.png

202401251703041174.png

202401251703044870.png

脑血管造影


评估路线:

患者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诊断明确,动脉瘤位于M1分叉处,瘤颈处发出三分支。手术难点:绝对宽颈,分支需要保护,支架辅助栓塞,可能需要Y支架保护分支。→手术策略:支架放在较弯的分支-M1主干,必要时,可再于另一分支-M1主干放另一支架,形成Y支架,保护两分支。



治疗方法:

① 通路建立:支撑系统使用长鞘NeuronMax 6F / 通桥银蛇 6F,Ⅱ型弓,同轴系统直接到位困难。尝试用5F Ver到位后,交换260cm泥鳅导丝,顺利置入同轴系统。

选用Neuroform Atlas支架,SL-10导管先要到位。M1主干和分支的角度很刁钻,几乎180°。手术过程中到位相对顺利。

202401251710421889.png

202401251710279501.png

输送Neuroform Atlas 3mm×21mm支架到位

13.png

栓塞导管采用Headway17,相对容易到位

202401251711412727.png

释放支架,过程顺利,之后支架导管穿网眼置入另一分支备用

202401251712081374.png

弹簧圈栓塞,造影分支血管良好

202401251713081313.png

202401251713082775.png


考虑两分支与动脉瘤关系均非常密切,若SL-10从分支撤出,会不会脱圈或者跑圈?M1三个分支中,这两个分支非常粗大,必须保证血流通畅!再三考虑,还是决定行Y支架。置入第二枚Neuroform Atlas 3mm×15mm,充分保护瘤颈。

支架到位

202401251713531027.png

支架释放

202401251714008999.png

释放后造影

202401251714121992.png


预后情况:

患者全麻复苏后出室,无神经功能缺损,次日复查CT未见新发出血、梗死,2天后出院。

手术结束造影(正侧位)

202401251715179686.png

202401251715176246.png



总结:

1.本例患者建立通路过程中及时选用交换导丝方案,节省手术时间,减少血管刺激;2.患者M1-M2段血管迂曲,超选过程中需要注意微导丝及微导管塑型;3.动脉瘤颈部发出多支分支,致密栓塞动脉瘤的同时也确保分支安全,采用Y支架技术能够有效保护分支,明显优于单支架技术。



参考文献:

[1] Henkes H, Kirsch M, Mariushi W, Miloslavski E, Brew S, Kühne D. Coil treatment of a fusiform upper basilar trunk aneurysm with a combination of “kissing” neuroform stents, TriSpan-, 3D- and fibered coils, and permanent implantation of the microguidewires. Neuroradiology. 2004 Jun;46(6):464-8. doi: 10.1007/s00234-004-1192-4. Epub 2004 Apr 22.

[2] Jayaraman MV, Do HM, Versnick EJ, Steinberg GK, Marks MP. Morphologic assessment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fo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07 Mar-Apr;16(2):52-6. doi: 10.1016/j.jstrokecerebrovasdis.2006.10.001.

[3] Johnson AK, Heiferman DM, Lopes DK. Stent-assisted embolization of 100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J Neurosurg. 2013 May;118(5):950-5. doi: 10.3171/2013.1.JNS121298. Epub 2013 Feb 8.



团队介绍

6.png

宋锦宁教授

团队核心专家宋锦宁,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高层次特支计划人才,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神经介入放射学创始人及奠基人,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名医,陕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从事神经外科专业40年。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专业学科带头人,曾任神经外科副主任,历任韩城分院院长。

兼任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脑血管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国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第六届神经外科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第六、七、八届介入放射学会常委,陕西省医师协会介入放射委员会常委,陕西血管病联盟常委,陕西省保健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会员。陕西省及西安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科技部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6种国家级专业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

主持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863计划”填补了医院空白;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陕西省“13115”重大科技专项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取得了26项创新性学术成就;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32篇,其中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SCI收录56篇;主编出版了《垂体腺瘤学》专著1部,参编著书4部。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68名。已行各种开颅及介入放射手术1万余例,是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最早从事神经介入放射诊疗工作的主要专家之一。

宋锦宁教授治学严谨,学术思想活跃,能不断地刻苦钻研更新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及时掌握神经外科疾病发展的国内外现状及最新动态,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具有敏感的洞察能力,善于解决本专业复杂临床问题及高难度手术。对脑血管疾病、脑肿瘤及脑外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尤其是对颅内动脉瘤、垂体瘤、及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外科与介入治疗造诣较深。

宋锦宁教授团队由主任医师、教授1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2人组成。宋锦宁教授以第一完成人率领团队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3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院级新医疗、新技术奖6项;团队在3年内收治诊疗逾1000例患者,收治病种涵盖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创伤等疾病谱,病种广泛,包括颅内动脉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及椎管内动静脉瘘、颅内外动脉狭窄、烟雾病等血管性疾病,亦包括垂体腺瘤、脑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等颅内肿瘤性病变。特别是在脑血管病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熟练开展密网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颅内外动脉慢性闭塞开通、复杂动静脉瘘的综合治疗、动脉瘤夹闭、动静脉畸形切除、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等高难度业务和新医疗新技术。团队工作精益求精,坚持奉献,视患如亲,氛围和谐,注重传承和引领,人才梯队建设合理,理论与技术紧跟时代发展。






分享到: